改变过度竞争、缺乏耐心的A型性格
分享 | 陈如湘博士(马来西亚辅导局注册与执证心理辅导师)
整理 | 梁舒卉
拥有强烈的竞争性、攻击性、没有耐心、觉得时间很紧迫、具有广泛而充分合理化的敌意、内心深处充满不安全感…这些都是属于A型性格的特点。
另一种完全与A型性格相反的称之为B型性格,这种人就不会匆匆忙忙、没有时间压迫感、不会有过度的竞争性,也没有广泛的敌意。当然,也比较不会有冠状动脉心脏血管疾病。
接下来先做个小测试,看看你的个性究竟是属于哪一个类型。
以下是A型性格的量表,请看看以下的描述像不像自己:
1.在说话时,我常把关键的字眼说得特别用力。
2.表达一句子到最后几个字时,我说话的速度会加快。
3.我的动作、走路的步伐和吃饭的速度都很快。
4.我常觉得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,步调太慢了。
5我会用嗯、嗯或是、是的回答别人的问题,或干脆打断他的话来催促其讲话的速度。
6.开车时,要是有一辆速度不快的车子挡在前面,我会很愤怒。
7.我觉得要排很长的队是很痛苦的。
8.我常无法忍受别人做事情的速度太慢。
9.我读书时经常很快读过去,并且希望能尽快得到结论。
10.我常常同时做二种或以上的事情。
11.当我对某话题有兴趣时,我总时忍不住要去谈论它。
12.当我休息了几小时或几天时,我会有莫名的罪恶感。
13.对于一些重要的、有趣的事情,我不太去注意。
14.因为我非常在乎让事情变得有价值(having),而无暇去品味事情本身存在价值(being)。
15.我希望把行事历排得愈满愈好。
16.我总是匆匆忙忙。
17.当遇见一个有活力的、有竞争性的人时,我总想向他挑战。
18.我讲话时会习惯性地握拳、击掌,或拍打桌面,用以强调自己说的话。
19.我常常牙关紧闭,咬牙切齿。
20.我相信自己某些成功乃由于自己做事情比别人快的缘故。
21.我发现自己愈来愈用数字来衡量自己和别人所做的事情。
如果你发现以上的叙述大部分都可以用来描述你的话,那么你就很可能具有某种程度的A型性格。
A型性格的改变
若你是A型性格的人,你该怎么办呢?首先,你必须明了,如同其它行为,A型的行为也是从学习来的。父母经常催促着我们去漱洗,上床睡觉;老师则常要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家庭作业。在整个环境中,一直有压力迫使我们成为一个A型性格的人。为此,被增强的行为就会重复出现。
所以,改变的方法就是:当你做的是B型性格的行为时,就给自己奖励;若做事太急躁,像个A型性格的行为时,就惩罚自己。例如:若你在开车时,为了节省时间,闯了红灯,那么就惩罚自己,去多绕一圈街道才可以再走。若你一整个礼拜每天去做一些让自己轻松的活动,或每一个中午都专心用餐,不匆匆忙忙。那么,你可以去买新衣服,或者是其它你认为可以奖励自己的东西来奖励自己。
你可以做一个行为改变的计划,每周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,并列出哪些行为是应该奖赏的,哪些行为是应该惩罚的。奖赏的标准是什么?惩罚的标准又在哪里?
另外,傅德曼及罗斯门这二位医师为A型性格行为人,提供了以下建议:
- 要明白生活常有做不完的事,要把每一件想做的事都做完,是不合实际的。
- 安静地聆听别人讲话,不要打断别人的话或催促别人讲快一点。
- 不要同时去做二件事情,只专心做一件就可以。
- 当别人正在做一件你做起来会更快的事情时,不要去干扰他。
- 要做一件事情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
a. 五年以后这件事情还重要吗?
b. 我难道非马上做不可吗?
- 在说话之前,不妨先问问自己:
a. 我真的有重要事情要说吗?
b. 别人会想听吗?
c. 是该说的时候吗?
- 每天这样告诉自己——事情慢慢做、好好做,就不会失败。
- 尽量让自己有弹性的时间可以运用,在非必要时,不要订下行事历。
- 记住自己的时间是宝贵的,而且要保护它。如果可能,让其他人去打杂而省下自己的时间。
- 等着电影上演或等着上菜时,把这个时间用来了解跟你在一起的伙伴。如果单独一人,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没有书本、电话或朋友占据的难得空档。
- 藉着阅读一部要你全神贯注的书,来消除你同一时间好几件事的习惯。例如一部情节复杂的小说。
- 你要做一些会使你紧张,而且必须很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,请在紧张发生以前先安排一些使你放轻松的休息时间。
- 每天固定练习你知道的某一放松技术。
- 尽可能地常保笑容,以减少不由自主产生的敌意。
- 当别人顺利地做完事情时,记得谢谢并称赞他们。
- 记得每天提醒自己,无论你得到多少东西,除非它可以提升你的心灵,否则都是没有价值的。
- 永远认为自己的意见只是正确中的一种,以开放的心去接纳别人的新意见。
- 要规律地安排独处的时间。
- 把人际关系固定在某几个朋友上,使彼此的关系能更亲密。
- 时常花一些时间去回味过去美好的表现。
【摘自Friedman及Rosenman的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】
(整理自向“考试症候群”说拜拜《升学情报第22期》,2004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