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会同理再去批判
分享 | 陈韦静( 大学想修中文系,却误入语言系;在报社混了四年,又一头栽进中学教书三年;如今重回报社,由于喜欢育人的工作和陪学生一起成长,业余便办生活营。 )
我有一个亲戚是吸毒的。偶尔,我会碰见他躲在漆黑的房间角落吸毒。当时我还不到十岁吧,便隐隐知道他在做着一件不可以被看见的事,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已经知道,那叫吸毒。他不像电影里演的“坏人”,他对我们一群小孩很好。后来他病逝,我们都很伤心。大人说他年轻时有很多病痛,听信别人说海洛因可以减轻痛楚,没想到一试上瘾,成了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的梦魇。于是我很小就明白一个道理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每个故事都有不为人知的无奈。在你深入了解一个人、一个故事之前,不要轻易出口批判。
2017年,新山发生一宗严重车祸,一名22岁女子凌晨3点开车回家途中,在一下坡转弯处发生意外,撞向一群正在马路上飚单车的少年,造成八死七伤的惨剧。警方透露女司机并没有喝酒疾驶,而出事少年的单车经过改装,没有煞车器。其中一名死者的家属向媒体说,妈妈曾多次劝死者不要赛单车,弟弟却屡劝不听。 意外发生后,有网民认为这些青少年半夜跑到高速公路非法赛车,根本就是玩命,甚至直言死者活该,反倒是女司机倒霉,要一辈子背负八条人命的责任。
不做道德法官
有人毫不留情地谴责死者父母没有看管好自己的孩子,纵容他们半夜在大马路上玩命,危害道路使用者的安全。也有人认为是死者父母管不严,害死自己的孩子,讽刺他们哭也没用。 当然,也有人宛如亲睹,认定司机一定是看手机驾驶,不专心所致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子的贴文,说撞人或是撞去路边都是一种选择,而司机选择了撞向人群,而不是自我牺牲。
道德法官如此之多,即使法庭还未判决,司机与死者甚至是家属,都已经成为有罪的人。原来真正可怖的不是法庭的判决,而是人言。 一如往常,我无意讨论谁对谁错。我比较震惊的是,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颗心,会让人冷漠地说出“被撞死活该”的这类话?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观念,会让人直接判决死者的父母死刑,认为他们没有管教,或放任孩子半夜外出玩命? 我相信没有一个父母是希望孩子去死的。或许小时候我们还会畏惧父母的权威,不敢跟父母正面冲突。可是到了少年期,除非父母将孩子锁在房间里,不然你要逃出去,谁能挡得住你?难道真像戏剧常用的对白,“我打跛你的脚”吗?
话说回来,除了“活得不耐烦”这类结论,我们是否曾经深入思考过,这群孩子半夜在大马路中央亡命飚单车的心态?是的,许多道路使用者都见识过他们的嚣张,霸道占用整条马路,危害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,不珍惜自己的性命。有一位朋友提醒了我,飚车文化存在已久,当这群小孩在路上耍杂技追求快感,得到的可能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拥有过存在感和成就感。这群小孩想必在生活中是被唾弃的一群,无法通过课业或行为来表现自己,唯有从自己拿手的单车上寻求一时的快感。
社会需要关怀人的情感
老实说,当我看到这些夜游青年在单车上耍杂技的短片,我感叹的是,这杂技要是在舞台上表演,将会获得响亮的掌声。遗憾的是,除了课业上的栽培,我们的社会未曾提供这群小孩一个安全的平台去展现自己。 我想提醒同学们,我们的社会过分看重理性思维,而导致过分轻视个人情感,以至于事故发生时,很多人都先关心事情,最后的最后才轮到人(也可能轮不到人)。这会令我们变得冷漠无情,要嘛无意识地伤害人,要嘛无意识地伤害自己。
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批判的理性世界,对自己太残忍,对他人太苛刻,以至于失去同理心。 让我们练习多一些情感的生活吧。先对自己宽容,才能对人感同身受。当我们明白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,一份辛酸,下次在面对他人所谓“活该”的事故时,便不会漠视他人的伤痛,轻易地说出苟由自取的话。
(原载《升学情报89期》,2017年)